第四十三章:潜邸效命_荆州,荆州!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民国十六年(1927年)夏末,湘鄂赣边界山区的湿热水汽尚未完全消散,一场影响更为深远、性质截然不同的政治风暴,已在中国大地酝酿并迅猛爆发。武汉国民政府内部的“左派”力量,在内外交困下迅速瓦解、分化,汪精卫等人最终也走向了“分共”、“清党”的道路,史称“宁汉合流”。曾经高举的革命旗帜彻底变色,大规模的逮捕与屠杀蔓延至武汉及长江中游地区。

  这一消息,如同一声闷雷,传到了正在湘东北平江一带山区艰难“考察”的谢文渊耳中。他所在的“军事观察组”早已名存实亡,成员们人心惶惶,或通过各种渠道打探消息,寻找新的靠山,或干脆不告而别,自谋生路。带队军官的约束力也降至冰点。

  当确认“宁汉合流”、武汉方面亦开始全面“清党”的消息属实后,谢文渊独自站在一处可以眺望群山的高坡上,内心充满了巨大的荒谬感与彻底的冰寒。他冒着生命危险,脱离监视,潜行数百里,苦苦追寻的那条吴石口中的“星火”之路,似乎在一夜之间,被来自四面八方的反革命洪水所淹没、扑灭。他手中紧握的那个“寻医问药”的暗号,此刻显得如此苍白无力,甚至可能成为一个致命的陷阱。

  他回想起吴石那夜的话语,“武汉这边……恐难持久”,竟一语成谶。如今,南昌、武汉,这两个曾经对立的中心,已然同流合污,将屠刀共同指向了曾经的盟友。放眼全国,似乎已难觅一片可以容纳理想与信念的净土。巨大的迷茫与孤立无援的绝望,如同这山间的浓雾,再次将他紧紧包裹。

  继续在山中漫无目的地寻找那可能已不复存在或无法接触的“星火”?他或许能凭借野外技能生存,但意义何在?个人的坚持,在如此宏大的历史逆流面前,显得如此渺小。返回原部队或寻找新的国民革命军部队?这意味着他必须彻底隐藏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,戴上更加沉重的面具,去为一个已然背叛了最初理想的政权效力。这与他离开武汉教导团的初衷背道而驰。

  就在他进退维谷、内心激烈斗争之际,一个偶然听到的消息,让他看到了一丝极其微弱的、或许可以暂时栖身的缝隙。原北伐军中的一些非蒋介石嫡系部队,尤其是部分湘军和鄂军,在经历了复杂的政局变幻后,正面临着被分化、吞并的境地。这些部队中的一些中下层军官,对现状不满,又无力反抗,正处于一种彷徨观望的状态。而控制了两湖地区的新桂系势力(李宗仁、白崇禧),为了巩固地盘、抗衡蒋介石,正在有选择地吸纳、整编这些部队,试图打造属于自己的军事力量。

  桂系……谢文渊的思绪飞快转动。桂系虽也参与了“清党”,但其与蒋介石之间存在深刻的矛盾,并非铁板一块。更重要的是,桂系控制的两湖,相对远离此时政治斗争最激烈的宁、沪、汉中心区域,或许能提供一个暂时的、相对不那么引人注目的容身之所。在那里,他可以借助旧军队的体系隐藏下来,保住这“有用之身”,静观时局之变。

  这无疑是一个妥协,甚至是一种倒退。意味着他要暂时放弃直接追寻“星火”的念头,重新回到那个他一度试图逃离的、充满倾轧与虚伪的旧式军队环境中去。但眼下,他似乎没有更好的选择。活下去,隐藏下来,等待时机,这成了他此刻最现实,也最无奈的目标。

  他做出了决定:前往长沙,设法加入正在那里整编的、以原鄂军部队为基础组建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。选择鄂军,是因为他本身就是湖北人,籍贯上更容易被接纳,也便于隐藏身份。

  他再次利用了地形的复杂和局势的混乱,悄然脱离了“观察组”,弄到了一套破旧的士兵服装和一些干粮,开始了向长沙方向的又一次潜行。这一次,他的心情比离开武汉时更加沉重和复杂。不再是满怀希望地追寻光明,而是带着一种近乎悲凉的决绝,主动投身于一个他内心并不认同的阵营,只为求得一线生机,一个或许渺茫的“待机”之所。

  一路上,他目睹了“宁汉合流”后地方上的混乱景象。一些曾经活跃的农会、工会被捣毁,墙上刷着新的标语,气氛紧张。他小心地避开大的城镇和交通要道,昼伏夜出,风餐露宿,凭借着坚韧的毅力和在军校及战场上磨练出的生存能力,终于在一个多星期后,衣衫褴褛、面容憔悴地出现在了长沙城外。

  经过一番周折和谨慎的打探,他找到了第十九军的招兵处。他没有暴露自己过去的真实职务和经历,只声称自己是原北伐军第一军的一名伤愈士兵,部队打散后流落至此,希望能投效家乡的部队,混口饭吃。招兵的军官看他虽然落魄,但体格精干,眼神沉稳,带着一股老兵特有的气质,加之是湖北同乡,便没有过多盘问,将他收录入伍,编入了一个新兵补充连。

  就这样,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一营原营长谢文渊,隐去了所有的过往荣光与内心的激荡,如同水滴汇入大海,悄然消失,取而代之的,是第十九军某团某连一名普通的、沉默寡言的新兵“谢文渊”。

  他重新穿上了那身灰色的军装,开始了日复一日的枯燥操练。他收敛起所有的锋芒,努力扮演着一个合格的、甚至有些“愚钝”的士兵,对上级的命令绝对服从,与周围的兵油子们保持距离,却又不过分孤僻。他将那方紫石砚、徽墨和花名册藏在最贴身的地方,那是他与过去、与内心信念唯一的联系。

  夜晚,躺在拥挤嘈杂的营房里,听着身边士兵们的鼾声与梦呓,谢文渊常常望着漆黑的屋顶,心中一片冰冷。他知道,自己走上了一条更为艰难的道路。这不是冲锋陷阵,而是潜伏爪牙,是心灵的流放。他必须在这旧军队的泥潭中隐藏自己,如同潜龙在邸,等待那不知何时才会到来的风云再起之日。

  潜邸效命,非为荣华,实为存身。谢文渊在时代的巨变中,做出了一个痛苦而现实的选择,开始了他在国民党地方部队中漫长而充满风险的“潜伏”生涯。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