蒙挚晋爵国公,实封千户,仍领安西大都护;李敢、张焕等将领各有擢升赏赐;阵亡将士抚恤、凉州义士奖赏,一一落实,条理清晰,恩威并重。众臣山呼万岁,心中却各怀心思,尤其是听到对凉州减免赋税、拨付巨款重建时,部分掌管财政的老臣眉头微不可察地蹙起。
紧接着,便是对洛州刺史王允贪墨一案的最终处置。
“经御史台、刑部、大理寺三司会审,洛州刺史王允,贪赃枉法,苛政虐民,罪证确凿。”秦明声音冰冷,响彻大殿,“依《大乾律》,判:斩立决,家产抄没,亲族流放三千里。洛州府衙一应涉案官吏,视情节轻重,或斩或流或革职。即刻执行。”
旨意一下,满朝寂静。王允出身名门,党羽众多,此案牵连甚广,陛下却毫无转圜余地,其决心可想而知。不少官员面色发白,冷汗浸湿了朝服。
随后,秦明话锋一转,开始以极强的逻辑和精准的数据,质询各部院政务。从漕运疏通进度到边境军粮储备,从今科进士选拔到某地水患赈济,问题犀利直接,直指核心,令主管官员战战兢兢,如履薄冰。稍有含糊其辞或数据不清者,便是一顿严厉斥责,甚至当场罚俸降职。
朝会持续了近两个时辰,气氛压抑得如同暴风雨前的海面。没有欢呼,没有争论,只有皇帝冰冷的询问与裁决,以及臣子们惶恐的应答与领命。
当最后一项议题——关于是否接受北境浑邪部扩大互市请求——被秦明以“边市非儿戏,需固我边防为先”为由断然驳回后,朝会终于在一片死寂中结束。
百官躬身退出皇极殿,许多人只觉得双腿发软,后背湿透。皇帝陛下归来,带来的不是胜利的喜悦,而是比西境寒风更加凛冽的整肃之气。
秦明回到暖阁,还未坐定,新任户部尚书便急匆匆求见,面色焦虑。
“陛下,今岁各地夏税收缴在即,然…西境减免赋税,北境需增兵饷,南疆漕运整顿亦需巨款,国库…国库恐难支撑如此庞大开支…是否…是否可暂缓部分边军饷银,或…或于江南加征‘平羌捐’以作弥补”尚书声音发颤,显是鼓足了勇气。
秦明目光骤然锐利如刀,盯着户部尚书,直到对方几乎要跪倒在地。
“加征”他声音不高,却带着千钧压力,“朕刚免了西境赋税,你便要在江南加征是嫌朕的刀子不够快,还是嫌这天下太安定了”
“臣…臣万死!臣绝非此意!只是国库实在…”户部尚书噗通跪地,磕头不止。
“国库空虚,便从内帑拨付二百万两,充作军饷与西境重建之用。”秦明冷声道,“至于加征,休要再提。给朕从别处省!裁撤冗余官吏,削减宫中用度,严查各地仓场损耗亏空!若再让朕听到加征二字,你这尚书,便换人来当!”
“是!是!臣遵旨!谢陛下隆恩!”户部尚书如蒙大赦,连滚爬爬地退了出去。
秦明深吸一口气,压下心中翻涌的怒意。他知道,国库空虚是实情,但解决之道绝非盘剥百姓。帝国的肌体,积弊已深,非大刀阔斧改革不能根治。
他再次提起朱笔,目光落在一份关于改革盐政的奏章上。这是一块更难啃的硬骨头,牵扯利益无数。
但他别无选择。
皇极殿大朝会的肃杀之气尚未散尽,秦明已移驾西暖阁,再度埋首于浩瀚文牍。朱笔起落间,帝国的脉搏在他指尖奔涌,一道道关乎国计民生的旨意流水般发出,精准而冷酷。然而,他深知,仅凭案牍劳形与铁腕谕令,远不足以涤荡这庞大帝国肌理深处的沉疴积弊。他需要更锐利的耳目,更直接的手段,去刺破那层层包裹的谎言与沉默。
铜匦重启,如同一把淬毒的匕首,悄然划开了帝国看似平静的表面。
短短旬日,那只沉重的铁匣便再次被呈至御案。影七的声音低沉如常:“陛下,新收密信一百三十七封,剔除无稽,得四十一封。涉及京畿、河东、江南七郡,事由…更甚于前。”
秦明打开铁匣,一封封密信在他手中展开。字迹愈发惶急,内容愈发骇人——不仅有州郡官吏的贪墨,更涉及漕运衙门的集体舞弊、军械采办的以次充好、甚至…有言官风闻奏事却遭同僚排挤打压、真相被刻意湮灭的案例。
他的目光在其中几封信上停留尤久。
一封血书,状告河东某卫所指挥使虚报兵额,冒领军饷,甚至将劣质兵甲配发边军,致士卒冻死。
一封工整却带着颤栗的笔迹,揭露江南漕运分司官员与粮商勾结,以陈米充新粮,盗卖官粮,账目做得天衣无缝。
还有一封,竟是匿名举报都察院某巡按御史,收受某郡守贿赂,将一桩涉及人命的贪墨大案压了下来,以“查无实据”结案。
“好,很好。”秦明放下信纸,声音平静得可怕,“影七。”
“臣在。”
“着你亲自挑选绝对可靠之人,分赴这些地方。不必惊动地方官府,暗中查访,固定人证物证。尤其是河东军械、江南漕粮、还有那位巡按御史…朕要铁证。”
“喏!”
“记住,要快,要准。朕…等不了太久。”
影七领命,如幽灵般消失。
暖阁内重归寂静,唯有烛火噼啪。秦明靠向椅背,闭上眼,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扶手。铜匦的反馈,印证了他最深的担忧——帝国的顽疾已深入骨髓,绝非杀一两个王允所能根除。庞大的官僚体系内部,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,正在侵蚀帝国的根基。
他需要一场更深、更广的清洗。但这一次,不能仅靠雷霆之怒,更需要…制度性的革除与重建。
几日后,一次小范围的御前会议在暖阁举行。与会者仅有宰相、枢密使、新任都御史及户部尚书。
秦明没有拿出那些密信,而是将话题引向了更深远的方向。
“朕观近日奏报,各地吏治,虽有整肃,然贪墨怠政之事,仍屡禁不止。诸位爱卿,可有长治久安之策”他声音平稳,目光扫过众人。